首页  学院概况  院部新闻  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  实习实训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招生就业 
学生工作
 德育工作 
 社团活动 
 平安卫生 
 资助奖励 
 辅导员工作 
学生工作
您的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正文
辅导员划重点!大学生如何远离电信诈骗陷阱
2025-03-16 19:23  

摘要:在当下,大学生群体已然成为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网络电信诈骗的特征,内容涵盖网络电信诈骗的类型、手段,以及电信诈骗的组织化情况等方面。同时,在仔细研究大学生群体为何成为网络电信诈骗重灾区的原因后,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做好大学生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文末,还对这些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关键词:网络电信诈骗 大学生 辅导员 防范教育


网络电信诈骗,是犯罪分子借助通信网络或移动通信工具、平台,主要运用诱骗、误导、欺瞒等手段,针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实施的、以非法获取金钱为目的的犯罪行径。高校学生群体具备资金持有量相对较多、社会阅历匮乏以及人数规模庞大等特点,这使得他们成为网络电信诈骗分子觊觎的重要目标之一。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和学生安全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在高校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受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是最直接、最具体的从事人员。


一、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具体特征


  当前,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具有类别繁多、手段多样、行事组织化、欺骗性强且持续进化等特征。

(一)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具体特征

1.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使用的作案工具繁多。常见的网络电信诈骗犯罪途径,涵盖了手机通话功能、QQ聊天、QQ频道、微信交友、网络游戏平台、小红书平台、微博平台等多种途径。无论是固定电话,还是智能手机,乃至个人电脑等等,都是网络电信诈骗犯罪过程中的常见使用工具。

2.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发生场景繁多。无论是常见的刷单、冒充熟人,乃至创新的冒充公检法、冒充客服、虚假交易、虚假理财等等,通过QQ、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多平台经常性诱骗和发生。

3.网络电信诈骗类别具有发展性。早期的常见网络电信诈骗一般就是刷单、冒充熟人等,而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网络装备、网络生态的变化,新的种类层出不穷。比如,虚假理财。即便是最常见的犯罪形式“刷单”,也已经展现出持续“进化”的情况,隐蔽性和欺骗性逐步增强。

(二)网络电信诈骗犯罪行事组织化、智力化

    1.从掌握的情况看,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窝点多处于中国大陆境外,如缅甸北部、台湾地区、欧美地区等。这些犯罪分子已经团伙化、甚至公司化。在他们的团队里,有头目、HR、纪律部门、作案分子、财务人员等。甚至,一些公司化的犯罪组织之间还有交流和学习,还会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年度计划活动、年度总结会议等。甚至,团伙上下有严格的KPI制度。

    2.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不仅组织化,同时还出现了知识化甚至高智力组团的情况。犯罪团伙中的人员中不乏受过良好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人员。他们甚至精通心理学、沟通技巧、管理学、金融财务知识等等。这些都给电信诈骗犯罪的持续“进化”和久久无法铲除带来了推动作用。


二、高校学生群体成为遭受网络电信诈骗重灾区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群体成为遭受网络电信诈骗重灾区之一,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1.高校学生群体成为遭受网络电信诈骗重灾区的内因:

   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匮乏,世界观尚未成熟,对世界与社会的复杂性认知不足,每年刚入学的新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点目标。新生们刚脱离高中繁重的学业,满心期待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却对身边潜藏的危险与陷阱毫无防备。大学生作为家庭重

点的经济支持对象,手中掌握着一定数额的资金,有的金额颇为可观,这自然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对象。尽管近年来持续开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教育,大学生群体对电信诈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他们的警惕性和敏感度普遍偏低。多数学生总觉得这类危险离自己很遥远,认为自己不会上当受骗,处于松懈的戒备状态。一旦遭遇电信诈骗,往往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无力招架,遭受财产损失。此外,个别学生对学业和职业缺乏规划,学习与生活态度消极,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精神空虚。骗子一旦抛出看似诱人的“橄榄枝”,他们便以为找到了有趣的消遣,殊不知已踏入电诈的陷阱。

 2.高校学生群体成为遭受网络电信诈骗重灾区的外因:

    家庭教育的缺位,当代青年多在保姆式家庭培养中成长。家长更关注孩子成绩、才艺、升学和物质生活,却忽视了正确世界观教育,导致孩子社会阅历匮乏,像温室花朵般难以独自应对外界风险。同时,不少家长自身缺乏防诈教育,对网络电信诈骗认识不足,未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潜在目标;学校教育低效,国家和教育机构虽重视学校防诈教育,部分地区甚至下达指标,但高校防诈教育水平和质量仍存在不足。目前常用主题班会、强制签署承诺书、手机安装防诈APP、大额交易报备等方法,因实施水平和方式不当,实际收效欠佳;社会合力欠缺,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关乎人民财产安全、社会校园稳定及国家政府形象。然而,实际中从事防诈宣传教育的队伍、力量和渠道较为单一薄弱,尚未形成全社会协同的强大合力。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教育


辅导员作为距离大学生群体最近、最亲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担当起在大学生群体开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教育的主体责任。

1.辅导员要深入研究网络电信诈骗。辅导员要做好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教育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电信诈骗犯罪。比如,常见网络电信诈骗都有哪些类别?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逻辑和渠道展开诈骗的?又有哪些网络电信诈骗新类型在近期出现?常见的诈骗类型的操作手段又出现了哪些进化?各类电信诈骗得手是通过利用大学生哪些防范薄弱环节?学生群体对电信诈骗持有哪些认知和认知程度?我校我院我班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效果如何?等等。

2.辅导员要掌握、学精悟透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教育的诸多方式方法。常规的班会教育、签署承诺书教育以及技术手段阻断等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措施,若能科学严谨地执行,本可切实发挥效用。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格外注重工作方式的适宜性与工作效果的显著性;在班会教育环节,辅导员不仅要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讲解诈骗的类型和作案机理,更要饱含情感、细致入微地讲述发生在身边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案例,包括案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和细节。通过以案促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关注与重视,让防诈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切实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升他们对网络电信诈骗的警惕性;对于签署承诺书教育,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签署过程中,真切认识到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紧迫性、承诺书内容的严肃性以及签字行为的深刻意义,从而从内心深处提升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而不是将签署承诺书流于形式;辅导员还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拓展网络思政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开展网络电信诈骗防范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范能力 。

3.辅导员要重视综合使用相关资源,形成高校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工作的合力。辅导员应积极推进家校联动工作,通过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筑牢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教育防线。例如,建立大额转账向家长和辅导员双向报备机制,家长采用按月分批小额支付生活费的方式,降低学生遭遇诈骗时的经济损失风险。辅导员身处学校防诈工作的最前沿,但并非孤立无援。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充分整合书院学院党总支的教育宣传力量,借助院系老师关怀提醒的渠道,依托学校党委、宣传部、保卫部、心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中心等部门的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诈教育网络。同时,辅导员还应善于借助国家、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和资源,比如运用政府部门发布的优质教育资料开展反诈教学,邀请公安部门反诈中心的警官为学生开展警示教育讲座,主动与校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汲取先进经验,不断优化防诈教育工作。



四、高校在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


由于诈骗的隐蔽性和蒙蔽性,当前,大学生遭受电诈案件仍然时有发生。

1.国家要在“炸诈”工作中持续发力。防范网络电信诈骗防不胜防,电诈手段花样繁多,状态频出。近段时间,公安部门在捣毁诈骗窝点、逮捕诈骗分子、惩戒诈骗犯罪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比如对缅北诈骗集团的团灭行动。公安部门要将类似工作持续推进,直至将诈骗犯罪斩草除根。

2.反诈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足。目前的防范网络电信诈骗教育手段和内容,是后置式的。只有电诈案件发生后,再分析进一步的防范教育方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做的最多的且是不足的,就是内容的创新。等等。这些方面还要社会、家庭、学校持续的研究,迭代出更好更有效的防范教育方式方法。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Copyright©2009-2012 版权所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传媒学院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72000
网站设计维护负责人:刘老师 管理E-mail:liulaoshi@126.com